外媒:“厂二代”引领中国工厂走向现代化

时间:2023-06-20 12:22:30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6月20日报道 路透社6月19日发表题为《他们的父母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些孩子们能拯救家族企业吗?》的报道,编译如下:


(资料图)

接手父母在上海的温控系统工厂后,史蒂文·杜(音)最先作出的一个改变就是在冬天开暖风,节俭的老一辈企业家通常舍不得这么做。

29岁的史蒂文·杜说:“如果不改善工作环境,工人们就不会太开心,也很难有最好的表现。”

像中国成千上万其他年轻的工厂老板一样,史蒂文·杜继承了一家初级的制造企业,但已很难再依赖那种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劳动密集型模式。

学者指出,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以及来自东南亚等地区的竞争,将使中国的一些工业基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些地方的企业大多是低端制造商。

而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变革的使命,主要落在一群二三十岁的人肩上,这些人被称为“厂二代”。

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的专家张志鹏估计,“厂二代”约有4.5万到10万人,处在接手私营制造企业的不同阶段。自从“厂二代”的父辈数十年前崛起为实业家以来,这种大规模的代际转变在中国私营部门还是首次发生。

记者采访了几位“厂二代”,他们描述了自己如何通过提升效率推动家族企业现代化,以及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人短缺等挑战。

史蒂文·杜在新西兰读完高中和大学,专攻电气工程方向,然后去了美国,在富士康的威斯康星工厂工作。他研究了台湾和日本的生产模式,尤其关注如何提高效率。这些技能之后将在家里的工厂派上用场。

父亲的商业头脑和母亲的辛勤经营,让杜家的工厂发展成为中国大型家电企业的供货商。但在史蒂文·杜2019年接手前,生产流程基本没有改变过。

史蒂文·杜说,他采用了专门的工业软件,以精简会计、订单、采购、交付等流程。他还改造了车间,以便让铲车更顺畅地行驶,并对仓储和生产单位进行分类,尽量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

在过去三年里,他把工资水平调高了10%至20%,将员工流失率保持在5%以下。他说,工厂的效率提高了50%。

史蒂文·杜说:“工厂需要向更高端的制造业转型,否则注定会倒闭,因为成本在上升。”

在江西瑞昌,张泽清(音)估计,自从他开始与父母共同经营禽蛋制品工厂以来,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帮他实现了类似的增效。

在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身穿绿色制服的工人把鸭蛋排列在托盘上,再由传送带送入真空包装机。机器上方新安装的屏幕显示了鸭蛋密封的速度和工人的平均产出。从农场到工厂再到商店,所有产品的去向都能通过条形码追踪。

这位30岁的年轻人说:“以前,我们都是用纸笔来记录这些。内部数据乱七八糟,导致浪费严重。”

他还说服了55岁的父母,让他们相信投资于技术升级和在电商平台开拓新销售渠道是值得的。

张泽清认为,必须要作出改变,因为“一线员工年龄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又不太愿意到一线工作”。

自从张泽清参与工厂管理以来,销售额每年增长约35%。

诚然,中国正从整体上对制造企业进行升级,其成效比史蒂文·杜和张泽清这样的年轻工厂管理者实施的变革更为显著。不过,两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厂二代”帮助提升了那些最基层的企业,这些企业对于保持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同样重要。

标签:

最新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