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娶女儿13岁同学为妾,却生下7个孩子-世界短讯

时间:2023-06-24 17:00:27     来源:可汗屋舍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行已久,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重要政策制度。然而提出这项政策的人却与其相违背,甚至拥有7个孩子!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位人士娶了两个妻子,他的小妾与其女儿同岁,并且恰好是女儿的同学,这放在如今来看何等荒唐!


(资料图)

这位传奇人士便是著名的《新人口论》的作者——马寅初。

马寅初

标新立异

1957年,一篇名叫《新人口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全面描写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分析了过多的人口给土地带来的负担,对国家发展造成的危害。

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新中国应该约束人口的增长,并提出了计划生育中国全新的概念。

从后来者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看法无疑是极其正确的,可在当时,新中国虽然成立了,也对封建糟粕进行了否定,但是千年传承的封建思潮带来人们的影响却是难以根除的。

《新人口论》

人们普遍抱着多子多福的重要观念。娶妻生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且人们对于生儿子的执念也一直都存在着。

因此,这篇文章刚一发表就遭到了社会的攻击和否定。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心怀鬼胎,因此,这篇文章一度被封禁,作者本人也遭受了极大的攻击。

而这篇《新人口论》的作者名叫马寅初,他所被人诟病的是,虽然他宣扬计划生育,可是在他自己家中,却有着两个妻子,并育有7个孩子。

马寅初家庭照

这一点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在过河拆桥,“自己的屁股都没擦干净却跑来指导别人”,自己家庭可以生七个孩子却不许其他人多生。

而当时中国社会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复兴,主流思潮就是要抓住自己人多的优点,大力发展经济,人多力量大嘛。

因此,马寅初的观点同样没有获得相应官员的支持和肯定。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攻击袭来,社会各界对其群起而攻之,并将其打入右派。

马寅初与家人

虽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马寅初却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观点,他在跌入谷底后,又再一次被捧上了神坛,可惜那时,他已经与世长辞。

不平凡人生

1982年,新中国进行了第3次的人口普查,在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0.3亿,建国初期,中国的人口在5.4亿,如今短短的33年间,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大家逐渐意识到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压力。

于是,计划生育正式开始执行,并且在当年的9月份,被纳入到国策中。马寅初却在5月份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终于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可。

而事实证明,1982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确实有些太晚了,因此为了迅速的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初期一直存在着力度过大,用力过猛的问题。

如果从一开始,能有更多人可以像马寅初那样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会更早的平稳的度过这个节点,现在看来,依旧是让人唏嘘不已。

马寅初出生于19世纪末期,他的家里经营着白酒生意,家境十分的优越,从他出生的那天开始,他的父亲十分开心。

按照当时的封建思维,生儿子就是可以子承父业,并且为家庭延续香火,因此他从小接受了很良好的教育,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打算将他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马寅初

早期他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中学时期就读于上海的“育英书馆”,这时候,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思想和眼界逐渐打开的马寅初也受到了影响,他想出国去学习当时欧美更加先进的文明和科学。

而这样的行为,在向来守旧和传统的家庭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父母对此一致认为,他们不能接受儿子跑到国外去,于是拿出了古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诫言来训斥他,企图通过孝道来规范他的行为。

马寅初对此十分抵触,他认为一直坚守古人的观点就是导致中国多年来没有进步的关键原因,可是,父亲在家中的威严是不容侵犯的,最终,他还是被留在了家里。

马寅初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不管家里给的压力有多大,他对自己认定的理想和道路向来都是坚定不移的,哪怕家人不支持,哪怕自己连人身自由都受到了禁锢,他还是用尽一切办法抵抗。

最终,他的坚持起到了作用,他成功的考上了北洋大学的冶矿专业,这样一来,家人再也无法强留住他了,于是在1903年,他来到了上海,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马寅初(左2)

包办婚姻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国内最为开放和先进的世界,摆脱父母的束缚的他贪婪的吸取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思想,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他慢慢的更加向往国外的世界。

最后,他瞒着父母投递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申请,并在不久之后获得了回复,而且获得了全额公费留学资格。这样的消息让他不由得喜出望外。直到消息确认的那天,本着先斩后奏的想法,

他这才告诉了自己的父母,表达了自己即将要出国留学。

马寅初

原以为事已至此,父母也不会对他进行多么严厉的阻拦了。可没想到,家人对此事的抵触格外的激烈。

他们痛斥了马寅初的这种行为,并且坚决不允许他去美国读书,不管他用手什么理由来劝说,父母对此都坚决反对,双方最终不欢而散,马寅初根本无法得到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可是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双方谁也不愿意服软,眼见着与预定的出国时间越来越近,倒是他的父母先坐不住了。

马寅初

最后选择退让一步,告诉马寅初,如果他按照家里人的要求,先成了家,娶了妻,就可以去国外留学了,否则这件事情免谈。

为了说服父母,获得出国留学的经济支援,也为了满足他们的心愿,马寅初答应了下来。他的父母给他介绍的姑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妇女,名叫张团妹。

她对此时已经是高材生的马寅初十分满意,可是马寅初对她却谈不上爱情。这是一个裹着小脚,满脑子封建女性思维的姑娘,但是父母对她满意,自己也就没有再多生事端,还是答应了下来。

在完成了这段包办婚姻后,马寅初马不停蹄的赶往美国,进入耶鲁大学读书。1910年,他成功的完成了耶鲁大学的学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九月,他再次赶往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

1911年6月,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的公共收入》通过,然后成功的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但是他依旧不满足,对于学习和知识的渴望让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和经济学的双博士学位。

报效祖国

学业有成之后,马寅初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从一开始,他前往美国就不是为了逃离那个落后的国家,而是他要用自己所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报效祖国,改变社会。

而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回国后,他被聘请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负责经济学的课程讲授。

而回国之后,马寅初和张团妹生活在了一起,他承认并接纳了这个由包办婚姻带给他的妻子。而张团妹对于自己这个有着大学问和极高社会地位的丈夫毕恭毕敬,在当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她完全将为马家传宗接代看做了自己的使命。

马寅初

平日里,她像丫鬟一样服侍着自己的丈夫,哪怕马寅初再怎么劝说她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作罢。

张团妹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女子,女尊男卑的思想已经深入其骨髓。往后的时间里面,张团妹为马寅初产下一个男孩,可是却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夭折了。

这件事对张团妹的打击非常大,她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说明马家的香火可能会就此断掉。而后的发展也似乎在暗示着这件事情,张团妹为马寅初再生下了两个女儿,依旧是没有男孩。

马寅初雕像

为了生儿子,张团妹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不乏一些求仙问道,或者找土方子来治疗自己。最后,非但没有生下儿子,还将自己的身体搞得极为虚弱,医生诊治过后告诉她,她的身体已经不支持再怀孕了。

马寅初反而对此并没有过于计较,他告诉妻子,生的女儿他也很喜欢,就不要再折腾,调理好身子后安安心心的过日子便好。

可张团妹却觉得天塌下来了一般,她不断的自责自己没有本事,对于丈夫的宽慰更是压根就听不进去,左思右想之后,张团妹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给马寅初纳妾。

马寅初

妻子主动要求要给丈夫纳妾,这在现在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作为接受了新思想的马寅初也是表示了反对。可是这样的想法却正中他父母的下怀,二老也是眼巴巴的等着抱孙子,现在孙子没有抱到,张团妹的身体不能再生下孩子了,因此纳妾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在家人的不断游说下,马寅初同意了纳妾的这个计划。

纳妾引发的深思

作为主母,为马寅初纳妾的差事顺理成章的到了张团妹身上,她本着为马家传宗接代的想法,挑选了一名年仅十三的姑娘,嫁于马寅初做妾,而这个姑娘和马寅初的女儿年纪相仿,甚至还在同一个学校。

如此悬殊的年龄差在当时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马寅初纳了小妾之后,也是终于如愿以偿的抱到了儿子满足了全家人的愿望。

最终,他的妻子张团妹和小妾王仲贞一共为他生下了七个孩子,其中有两个男孩五个女孩。而自己家中的事成为了一个启发,让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大量陋习。

在他的眼中,张团妹这样将生儿子当做自己最大任务的妇女在当时的中国比比皆是,而不停的生孩子所带来的就是对妇女身体的摧璨,和家庭沉重的负担。

他马寅初家大业大,可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又有几个家庭可以像他一样呢。

马寅初

而且,这样的家庭中,一定会将资源大面积的倾泻到儿子身上,而女儿则会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成为下一个“张团妹”,这样无休止的生育和发展究竟可以带来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马寅初开始拜读国内外相关的书籍,通过其中的研究并结合当前的各种数据统计,开始研究起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发展。

就这样,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推算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建议每家每户控制生子数量。这样的话语在当时,可谓是公然和整个社会唱反调。

他在《新人口论》中提出: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现在,人口的实际劳动生产率会逐渐下降,而过多的人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工业体系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同时他指出过多的人口会导致社会消费增多,而积累少,有限的社会资源会更分散的消耗在了人的衣食住行上面,因此便不能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影响社会发展。

对于生子,他提出的建议是:生两个有奖,生三个就要收税了。

功成名就

严格看来,《新人口论》算得上是一篇著作,但在当时,他却遭受了极大的批判,当时的他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了,其社会地位不言而喻。但是这篇文章给他造成的影响之巨,甚至连自己的职务都无法保住。

可是,他一直也没有选择妥协,而是高调的宣布自己绝不会投降,至死都要捍卫自己的观点。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而1979年9月,对他的平反工作展开后,他又重新担任了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并在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的名誉会长。

他的研究和观点终于开始得到了认可,他所著的《新人口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后来的人口和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惜1982年,在计划生育正式开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前,他便与世长辞。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庆春路210号的马寅初纪念馆,如今还保持着马寅初旧居原貌。

馆内展出着马寅初各个时期的照片、史料、著作及手迹,我们到现在也能从中看出马寅初治学严谨、两袖清风的一生。

标签:

最新文章推荐